自考中国新文化概论名词五
三公九卿:秦朗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朗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
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科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
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行卷: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赏识与推荐,士子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法律制度: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法经》: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的李埋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唐律疏议》: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公元454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春秋决狱”: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五服”: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这本是周代的古礼,来自儒家礼制;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丧服制度。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宗法人伦关系与等级制度在五服礼制中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
中体西用论: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赂,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中体西用论”者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体”,为“本”,以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现代新儒学: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的,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冯友兰,唐君毅等人。
全盘西化论:是一些自由主义者的文化主张,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照搬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全盘西化论既反对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反对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表现出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与极端化倾向。其代表人物有毛子水,吴稚辉,胡适等人。
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颢,程颐,朱嘉,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的学说,他们注重证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上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的学说。
⊙小编提示: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即可了解2025年贵州自考政策资讯、自考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入口、成绩查询时间以及领取历年真题资料、个人专属备考方案等相关信息!
(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在线咨询报名报考等相关问题)
贵州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