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贵州自考网 > 文学类> 正文

2003年4月“美学”串讲笔记(2)

名词解释:
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研究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有让人惊喜或惊奇的力量)
3、优美:优美是一种美的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指一种小巧、光滑、柔和的能引起人的愉悦的审美对象。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4、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
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理论命题,“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德国美学家康德曾论述过乘讹的东西如何让人发笑。斯宾塞进而把乘讹区分为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两种形态。前者指超乎期待之上,而引人惊喜的状况。后者指期待未能实现而引人发笑的状况。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仅仅用乘讹来囊括一切喜剧性,却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有些乘讹会让人悲痛。乘讹:(“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由康德提出,斯宾塞又把它分成二种)

简答题:
1、美和美的东西有何差异?
美和美的东西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著名的命题。1)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3)美的东西即是漫无边际的,但是往往又自相矛盾的。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因而无法成为某种"东西",无所不在,又无处存在。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2、在美的观念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
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第一,打破传统美学的静止、孤立、片面、纯客观等形而上学偏颇,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结构中探索美。第二,把美即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主观精神属性,而是视为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观点探索美,并且把美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因此,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式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应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3、有我之境与我无之竟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这二种意境在东西方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西方艺术中物与我寻求对立,而中国艺术则强调物与我的交融。
4、谈谈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关系:
一是二者有别。“技”是指具体的艺术操作技能或技艺。“道”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所以技、道是有区别的。二是技、道的关系。道借技现。三是道、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体在技巧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技与道是相通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庄子说“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道兼于天”,所以道可以通过技而体现出来,而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巧,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例,《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就体现了技道合一的境界。

本文标签:贵州自考 文学类 2003年4月“美学”串讲笔记(2)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贵州自考网

本文地址:http://www.zk.gz.cn/zl_wxl/3574.html


小编提示: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即可了解2025年贵州自考政策资讯自考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入口成绩查询时间以及领取历年真题资料个人专属备考方案等相关信息!

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
(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在线咨询报名报考等相关问题)

贵州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

8888人已通过
开始测试

贵州自考便捷服务

贵州自考网考生微信交流群

贵州自考网考生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