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对外开放历程及其启示
一、80年代以前重庆对外开放的主要特征
(一)近代重庆的对外开放
1¡由被迫的屈辱开放转向主动面向外部世界
古代重庆是依托长江水运逐渐发展起来的商业性港口城市,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清代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深居内陆的重庆经济无法参与国际市场。进入近代,重庆在外力压迫和自身实业救国的氛围中逐渐打破了对外封闭状态。1891年开埠后,开始了近现代历史上重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对外开放。这是被迫的屈辱开放,但在客观上它也促使重庆产生了新的资本主义市场因素,并激发了重庆人民为争取民族自立的实业救国行动。爱国的实业家们“师夷长技以制夷”,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实业。重庆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开始有了近代的城市建设,重庆的航运、商业、工业、金融等近代产业开始发展,扩大了与长江中下游上海、汉口、宜昌的贸易与金融联系;依托长江上游广大城乡地区,形成了一个以重庆为中心的区域性市场体系。到1936年抗战爆发前,重庆已成为国内有名气的工商业城市,为抗战时期成为中国的抗战首都奠定了基础。下图显示了重庆开埠后到抗战前重庆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
中国在抗战时期达到反帝爱国斗争的最高潮,重庆也迎来近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对内对外开放。战时重庆经济跳跃式发展,成为大后方的经济中心。沿海工业与人才科技大量内迁,通过外援引进的方式,重庆也得到一些较先进的国外工业技术与产品。同时大后方的对外交通有了新的发展,重庆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实现了开放型的物资和文化的交流。尽管是在战时统制经济的格局下进行的开放,但却开拓了重庆人的文化视野,重庆民族产业得到大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重庆经济社会的进步。
2¡近代对外开放起点低,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限
近代的开放建立在落后的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的基础之上,没有规范的市场秩序。除了在长江航运上有所投资外,外商基本上没有直接对重庆的工业发展投资。外 商在重庆主要通过开办洋行从事进出口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品种少,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很低;因此近代的开放不能有效地扩大重庆市场。
宏观环境也不利于对外开放的正常推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重庆的进出口额猛降,1918年“一战”结束以后到1931年,外资卷土重来,贸易额上升,但以后又因淞沪抗战和四川军阀内战的影响,重庆的对外贸易又急剧下降。以后直到抗战爆发,重庆的洋货进口额都偏小,在重庆对外埠的贸易额中,以重庆与国内其它地区为主。
近代外资因其殖民性和掠夺性,在重庆这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地区,遇到的反抗十分强大。相对而言,重庆的民族产业在与外资的竞争中有所发展,典型的例子是民生公司的崛起。在以实业救国的卢作孚先生的领导下,民生轮船公司在重庆川江航运上与外资企业竞争,最终迫使外商退出川江航运。这从另一角度突出地说明了带有殖民性质的外资在重庆是难以发展的。
抗战时期的开放,因其本身的临时性和仓促性而具有很大的局限。外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未能完全转化为重庆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实力,开放的经济规模也较为有限。随着抗战胜利与国民政府的回迁,内战爆发,抗战带来的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也因之受阻。
总的来看,近代对外开放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重庆起到了开路的作用,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对重庆经济发展所起的带动作用有限。
(二)计划经济时代重庆对内对外关系的主要特征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在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下,重庆总体上处于自近代开埠以来最封闭的状态。
因受西方国家封锁,除50年代初重庆通过一些私营进出口行进口了一些恢复经济所急需的物资外,此后从西方的进口贸易基本处于停滞状况。这一时期对外主要是与苏联东欧有一些经济联系。出口方面,重庆在1958年前经营一些矿产品及农副产品的收购、调拨、转运出口及少量的加工业务,出口量很小。此后陆续成立了外贸机构和公司。50年代末出于偿还苏联借贷,出口量有所增加。在“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全国百多项重点项目中,重庆建有火力发电厂、肉联厂等几个项目,为重庆工业化的起步发挥了重要作用。60年代后,因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受世界全面的封锁,重庆与国外的经济技术文化方面缺乏直接交流。重庆在60年代至1983年计划单列以前,基本没有利用外资的项目。只有70年代初因三线建设的关系,重庆由国家安排了从法国和日本引进四川维尼纶厂的“交钥匙工程”。另外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重庆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提供了一些劳务和经济援助。
在对内关系上,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基地,重庆地区迁建新建了东部地区的大批企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重庆作为省辖市,这时主要起着工业基地的作用。
这一时期重庆的对内对外关系的主要特征就是对外封闭与对内半封闭,缺乏与世界发达的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
值得指出的是,重庆地区在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对内大开放”时期所奠定的工业基础,使后来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根基,形成相对于其它地区的比较优势。以重工业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计划经济时代进行自给自足的封闭运转还算是优势,但如果不在由封闭转向开放的过程中加以及时调整,使之成为新的比较优势的有利基础,那么在进入开放型经济环境中,门类齐全就成为低效率的经济结构。
二、80年代以来重庆的对外开放
1¡第一阶段:1978年-1983年4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重庆计划单列以前,一般性地恢复了对外经贸工作。1979年,重庆宣布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对外开港,到1983年取得自营出口权为止。这一时期主要是为沿海口岸收购、调拨、转运出口货物。由于信息不灵,对国际市场不了解,这时外贸公司收购的出口产品积压多,效益差。1982年开始有了一些进口贸易。这一时期重庆市只有三项纺织业方面的直接利用外资项目,共155万美元。重庆的对外开放可以说还没有真正起步。
2¡第二阶段:1984年4月到1991年,重庆成为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到重庆成为沿江开放城市之前,重庆对外开放开始起步并得到缓慢推进。随着重庆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重庆外贸计划单列,取得自营出口权。重庆在全国率先起步,推进改革开放。这是重庆获得的第一次发展和开放机会。通过1984年起对重庆发展战略进行的全面研究和探讨,加上在国家全力支持沿海“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刺激下,重庆制定了明确的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和措施,开始建成一套较完整的对外经贸的管理体系,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行国际经济合作,开拓国际旅游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但这种开放是基于简单地获取出口外汇收入和技术物资的进口为直接目的的,速度慢、水平低,更缺乏有意识的通过对外开放优化产业结构,使工业的门类齐全最终成为一种结构缺陷,也没有出现如北京、上海等地出现的出国热,不能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创造更好的人才基础。
这一时期重庆在对内开放方面,积极参加和推动了西南区域与长江沿岸区域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活动。同时重庆出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重庆的人才资金和劳动力资源较大规模的流向贵州贵阳海南等地。这对当时的重庆对外开放是一种削弱,但对今天的重庆也培育锻炼了人才,形成了可能回流重庆的有竞争力的人才和资金积累。
3¡第三阶段。1992年到重庆直辖前,重庆对外开放速度加快,但与沿海地区的差距继续扩大。“南巡讲话”后,全国掀起对外开放的热潮。对外开放的布局由沿海延伸到内地,重庆也被列为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重庆市政府提出了“以开放促开发、促改造、促发展,实现全市经济更好更快地上新台阶”的思想。在开放的措施上将经济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考虑,将重要的支柱产业的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放在了重要地位。对外开放开始明显加快了速度,取得了可喜的。
这时国家实施浦东开发战略,要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起飞。这为重庆展现了新的发展机遇。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上海的振兴,一方面可以促进长江流域腹地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长江腹地的支持。重庆很快被作为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外资商业与金融业也逐渐从浦东开始落户,随后也进入了重庆。
4¡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重庆成为直辖市,对外开放开始走向新的高度。直辖市政府下大决心推进对外开放,在促进思想解放,更新观念,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开发区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重庆的开放吸引力已得到很大的改观,成为世界注目的投资热点。今年“世界财富论坛”就把重庆评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热点地区。尽管重庆直辖后正好遇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外经贸工作受到影响,但重庆在对外开放方面仍然取得了好的。
外资依存度由1990年的1¡02%上升到1997年的11.36%。外贸依存度也保持了90年代10%以上的水平;外商投资企业1998年累计达到2546家,比1996年时增加了16088家,增长2¡97倍。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22¡98亿美元,比1996年时增加了8¡16亿美元,增长1¡55倍。对外开放的质量不断提高,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工业制成品比重在1997年已达到88¡65%,支柱产业及其产品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外贸市场向多元化扩展,外资经营主体不断扩大,形成专业外贸公司、自营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工贸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格局。扩展了利用外资的渠道、领域和合作方式,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6户进入重庆。重庆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际旅游业发展迅速。
总的来看,80年代以来,重庆的对外开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90年代加快了发展步伐,对外开放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生产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外商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促成了重庆主要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的形成和壮大。重庆市的机械、化工、医药、仪表、轻工、电子、建材、能源等行业的许多骨干企业都是因此实现了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加快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为国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出现了一批代表重庆都市形象的高档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重庆的农业科技产业化也因此加快了步伐。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以合资的形式进入重庆,开始成为重庆新的增长点。
纵向回顾,重庆的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但横向比较,差距也是明显的。重庆的对外贸易规模小,战略地位不明确,外贸主体中国有成份比重过大,经济效益低,出口商品中精品和高附加值商品少,本地商品所占比重不大,因而对重庆经济的贡献率低,重庆企业走出国外办厂开设窗口的极少,外资利用水平不高,外资的投向结构分散,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重庆与国外的科技交流和人员往来相对较少。重庆市内区域的开放度不均衡,县域经济的开放程度很低。
由此可见,重庆与全国平均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在10来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1992年以后全国掀起的对外开放的热潮中,重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重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外资依存度在1990年重庆比全国低3¡88个百分点,1997年差距拉大为13¡08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在1985年重庆比全国低16¡12个百分点,到1997年差距达到了25¡87个百分点。重庆与内陆城市相比差距暂时不很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重庆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用外贸依存度来比较,1997年京、津、沪分别为26¡52%、144¡29%和61¡16%,而重庆仅为10¡13%。
上述开放度差的后果,除了从总体上讲在解决重庆发展资金缺口,扩大产品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效果不好外,还突出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重庆的科技进步所起作用有限。科技进步最便捷的途径,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实行“拿来主义”,但重庆比之沿海地区,这方面的差距相当大。二是对解决重庆的国企改革难题没有起到大的促进作用。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产品市场、引进国外管理人员、培育开放性的市场环境,对国企进行引资嫁接,可以有力地推动企业改制,增强企业竞争力。但除少数国企外,重庆的对外开放对重庆大多数国企的改革与发展,没有起多大的作用。三是没有有效推动重庆区县经济的发展。现有对外经贸活动主要由市级部门和市属企业在推动,大多数的区县在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方面成效不大。
三¡启示与建议
(一)启示
1¡近代被迫开放的主要启示
(1)互利互惠,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则。开放要实现双向得利,开放型的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近代外资以一种掠夺欺凌的方式迫使重庆开放,就只有招致激烈反抗,开放就不能正常发展。只想到占领市场和进行资源掠夺,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市场能量就会很快消耗。西部开发必须要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富民富国,才能有效的启动市场,使市场潜力能够得到开发,内资外资才都能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获利。
(2)正常的开放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需要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战乱与动乱都将制约经济的开放。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为西部的开发开放提供了大好的宏观环境。作为多民族的西部地区,在开放中还必须将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重要的位置。
2¡计划经济时代重庆对外关系的主要启示就是: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进步。
3¡ 80年代以来重庆对外开放的主要启示:
(1)对外开放对重庆经济和改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同沿海地区的差距也在加大。
(2)以改革为重心来带动发展与开放的西部重庆模式,不如以开放为重心带动改革与发展的沿海模式。西部大开发应该采取开放优先的战略方针。
(3)重庆未能充分用好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机遇稍纵即失,重庆再也不要让机遇擦肩而过。
(4)抓住机遇,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开拓。思想解放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创造思想解放的体制基础与环境氛围对重庆和西部扩大对外开放特别重要。
(5)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对地区而言也是如此。要很好的抓住机遇,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条件。扩大开放本身也需要切实打好相应的基础。这主要包括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才使用条件,以及市场基础与法制基础。
(二)建议
走向21世纪,重庆最主要的机遇与挑战来自于国家将重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WTO两个方面。
重庆直辖是西部开发的前奏,一个现代化的重庆是西部开发最可依靠的桥头堡。西部开发需要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开发西部,应该从振兴重庆作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西部开发也为重庆提供了新的区域经济服务空间,为重庆的企业和产品形成一个新的巨大市场。西部开发见效的周期相对较长,也为重庆延续直辖效应提供了一定的回旋余地。
加入WTO后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全新的起点,重庆要能在西部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入世”的时机,让重庆的企业接受开放的市场的磨炼,增强区域竞争力。
“入世”所带来的机会,如不能很好把握,将会形成对重庆经济的严重挑战。重庆的主要产业如汽车和农业等如不迅速提高竞争力,重庆的民族工业将会一蹶不振。为此建议:
1¡对扩大对外开放在振兴重庆经济的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要有清醒的认识。重庆应全力扩大对外开放,将其作为克服国企改革、移民、脱贫和环境保护四大难题、振兴重庆的关键措施。重庆要率先成为长江上游的国际大都市和较发达的开放型经济区域;与成都和贵阳形成合力,形成成渝城市经济带和渝筑经济带,带动和促进西南进而是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振兴,为实现国家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意图作出贡献。
2¡对外开放要分期发展。前期应采取以发展适度的外向型经济为手段和动力,借助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以外向促进内向的发展模式。重点完成优势产业的进口替代,建立内部的良性经济循环。后期则在自身经济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进入整体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开放型经济运行方式。
3¡坚持进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鼓励和宣传大胆开拓的进取精神,积极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体制环境与舆论氛围,破除官本位意识,坚持提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风气。
4¡坚持富民为本的方针,扩大市场容量,增强吸引外资的市场基础。改善投资环境和人才环境,优化法制环境。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5¡将扩大对外开放与科教兴渝和发展区县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6¡要积极多元化地开拓国际市场,将重庆产品和重庆企业尽可能多的推向国外。重庆的企业要更多地在国外投资办厂。
7¡重庆利用外资的战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吸引外商投资战略重心要由从工业为主转向工业与服务业和农业并重,由“生产”型投资向金融、电信、流通等服务领域的投资适当转移,这样既更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也适应重庆农业现代化和发挥中心城市功能的需要。
8¡从吸引外商投资方式来说,要由传统的三资企业方式向收购、兼并,嫁接改造的方式转变。重点办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办好各类开发区。
作者:韩渝辉
⊙小编提示: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即可了解2025年贵州自考政策资讯、自考报名入口、准考证打印入口、成绩查询时间以及领取历年真题资料、个人专属备考方案等相关信息!
(添加“贵州自考网”招生老师微信,在线咨询报名报考等相关问题)
贵州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952056566@qq.com